春光与佛光同在,时间与空间一起,想你时你在心间,想你时你在身边。
我是栗子:我用匠心打磨每个细枝末节,而匠心需要时间 时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只是空间的存在形式。也无所谓快慢之说,只要是本身的节奏即可。当你以本身的节奏时,则无能量损耗反而大益 。同情同动谓之静,静以养生。太阳走过的刻度是时间,我炒西红柿西兰花的也是时间,你画画的也是时间。春光与佛光同在,时间与空间一起,想你时你在心间,想你时你在身边。
我是栗子:我用匠心打磨每个细枝末节,而匠心需要时间 时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只是空间的存在形式。也无所谓快慢之说,只要是本身的节奏即可。当你以本身的节奏时,则无能量损耗反而大益 。同情同动谓之静,静以养生。太阳走过的刻度是时间,我炒西红柿西兰花的也是时间,你画画的也是时间。春光与佛光同在,时间与空间一起,想你时你在心间,想你时你在身边。
青仙按:从文《抽象的抒情》是最好的,好于小说散文诗。之前黄岛看过讲朱湘的诗,那是极美极富见识的。今晨观记朱自清,真是到点。想起初看朱自清讲国学,那真是清高无我,真真自清,许多问题在他那里根本没当过问题,或许这就是从文讲的纯粹的君子吧,此或许亦恒君之刘。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 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geming原 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 “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 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 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 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 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 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 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一 个写小说的人,对人特别看重性格。外表轮廓线条与人不同处何在,并不重要。最可贵的是品性的本质与心智的爱恶取舍方式。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 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 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 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 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 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陈寅恪、刘叔雅先 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 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个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 有删节)
(一)龙飞凤舞 原始氏族兼并过程中形成的远古图腾:龙凤,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原始歌舞是原始氏族统治部落的一种巫神礼乐,也是艺术文明的来源。这些龙飞凤舞,积淀为有意味的形式,成为审美意识发生基础。 (二)青铜饕餮 青铜艺术因历史发展中的杀伐暴力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而表现出狞厉的美,并兴起了独立兴致的艺术作品和审美意识的线的艺术。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被后人推崇的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行书,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行云流水,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追求所致,当然,更与那个时代相关。因为那是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 魏晋时期,名教溃烂、 政治动荡、豪强专制,士人不再倾心仕途,反而有意疏离权力,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所谓“魏晋风度”,就是以老庄为本的玄学与佛学相汇而形 成的“与道逍遥”的精神风度,淡泊世俗名利,寻求精神人格的自在真实。所谓“风骨”,就是不傍不倚、不趋不鹜的独立与自由。这是魏晋时期的精神风尚,汉字 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南朝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什么风气? 清爽洒脱之风也! 时间来到了唐代,唐代 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另辟蹊径,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和草书为代表。看颜真卿的楷书,一个个字, 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胸襟气度,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等书家为代表,承续了二王以来的隽永书风,那么,经过盛 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投射到文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千百年 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内擫遒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难以企及。 张旭与怀素,推开细腻古雅的清韵,倾一腔之热血,笔墨似从天上来,纵笔千里不复回。草书,直接变成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墨随心舞,笔共意扬,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 隋唐时代,天下归一, 历史气脉大畅,南北文化能量聚合,这是一个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融合的时代,不仅儒道释并存,而且西域文化、外邦文化兼收并蓄。什么是“盛唐气象”? 说到底,就是大气量、大志向、大格局。这里看不到任何的精神禁锢与压抑,自信与豪情交响,热血与勇气激荡,热烈奔放的浪漫主义踏着历史节拍汹涌而来。 宋代承续了唐代文化, 但难以逾越唐人。在楷书上,几乎被唐人穷尽了法度与风格,宋人一时也找不到拓荒之处,于是在意态上自由发挥。苏轼、黄庭坚等人把书法的法度先放置一边,不 刻意讲究点画的平直均衡,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入书,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之意,形成夸张变形的欹侧姿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宋人“尚意”。尚意,就是注重 个人意趣,显露个性,出新意于法度之外,但毕竟没有在法度上再创新格。 元明清还出现了许多书 家,赵孟頫、董其昌等等。他们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点画到位,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象。他们既没有魏晋 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啸傲山林之精神气候,更没有唐代那开放浪漫宽博的精神环境,甚至没有北宋那浓厚的人文气氛。他们的书法,更多的是学习、综合、继承前 人的法度,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融入个人的些许情趣,体现出很好的文化修养与造诣。书法更多的成为一种实用技法,而很少成为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抒发。加 之明清不清明,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精神压抑,书法中再难见到率性而为的天真烂漫。精神被桎梏的时代,诗书仅仅剩下了诗书的形式,唯美而干瘪,形体虽 在,生气难寻。 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的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神气象。 (人民日报 2014)
解放才多少年,字都不识了。记得在黄岛轮渡想到,识字有学问,懂词有文化,连词造句说自己的话方谓之成家。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的!然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中华儿女们对这句话的误会可大了!这话又怎麽说呢? 在深圳的上课,有一个女同学双手交叉在胸前问我:「老师您这麽样的捧古人,那我请问您,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请您解释看看,为何古人这麽歧视我们女性?凭什麽做圣贤啊?」 我说:「你讲的好,大家都有这样的误解,不过在解释之前我想先请问你,这句话的上联是什麽?」 她被我问得楞了一下,然后说:「嘿!有吗?有上联吗?」下面的同学鸦雀无声,接著有个同学说:上联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我说:「这是另外一个大家都误会的问题,我用别的篇幅再来解释,不过这句话却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上联,因为一句七个字,一句十个字,字数不一样,怎麽当上联!」 这会儿大家面面相觑,都被我问傻了, 我接著说:「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 “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为什麽要以德行为主呢? 看看现今社会这麽乱,诈骗这麽多,网路上什麽希奇古怪伤天害理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德行的后果,总之,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什麽意思呢?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裡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罣碍的意思;「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吗?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裡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麽好的一句话,误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们太对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对不起我们啊! 每次同学们听我解释完后,女子们都大快人心,男士们也都如释重负,他们说我的解法太创新了!唉!我岂敢创新!我这解法都是古人的原意。不信的话,我把隋唐演义裡的原文,引证予各位参考便知: 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歎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故知古人所谓的「无才」,本来是讚赏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贬抑女子!是我们受到文字障碍的关系,误会了老祖宗的苦心,我们应该要对老祖宗深痛的忏悔,并且要以身为中华子民为荣的!
林徽因诗文气力与灵活兼健,惟天才诗人吴兴华,未后主李煜,未离婚李清照堪比,徐志摩不能够也。盖文气乃一人身心情感之天赋,不可后天为之。金岳霖乃逻辑泰斗,岂能有其灵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仅需要感性的审美也需兼具理性的哲思,金徐其才不足与林,对一天赋不足与己者,怎可而就,配天才者惟大才也。~对才情者惟才情说,其他皆不足论也。诗只给有诗心之人,诗只读有诗心之人。 丨建筑大师梁思成开挂的一生 他们说手绘是建筑师最后的尊严 看看梁思成的手绘与CAD!
1023年10月24日,北宋名相寇准逝世 一个人能知天命而泰然而终,厉害!有大功业也有诗才,难! 赵光义: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范仲淹: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