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书法必看的十个点

功夫在诗外,除了书法本身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才情。然书法毕竟是一门艺术,没有书法的技艺也不成书法。 世人都道兰亭字好,然本在兰亭文好。世人都道东坡字好,然字者文也。终究书法只是反映作者思想心情的心画尔。

蒋勋:美,其实是回来做自己

–问君能有许久恨,何奈白云清水了无味,不说也罢~~ 达芬奇、梵高、莫奈、高更、德加、米开朗基罗……这些艺术家不只是绘画动人,更动人的是他们自己生命的美学形式,是活出独特的自我。美是回来做自己,知道自己生命应该用什么样方式去活着。

二十四詩品之 飄逸

解释: ⑴、矫矫,表示高超与众不同。 ⑵、缑山在今河南,据《列仙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又称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仙人浮丘生接他上嵩山,后他乘白鹤飞往缑山之顶。“华顶之云”实际就是李白《古风》所说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這是想著想著就以為真的了,自欺欺人,不實在】”的意思。 ⑶、华顶,华山之顶。 ⑷、氤氲,形容烟气很盛。【這個解釋應該有錯,畫畫也叫耕煙】 意义分析: 首四句:“落落欲往,矫矫不群”,是说的仙人独来独往、高傲不群的行踪,如“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中四句:高人随自己心意,顺本性而行(惠,顺也;中,心也),容颜色泽饱含隈暾于宇宙间的元气,足踏蓬叶,御风而行,逍遥于太空之中,可谓飘逸已极。 后四句:仙人遨游于太空,飘忽不定,故云“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而又无所闻,懂得“飘逸”在于自然,而无定规,故不期望人力而期待于“道契”,如欲以人力求之,则愈分离而不可得。此处笔锋急转,推原归总--若积学博识,韬光养晦,其胸次自然高古旷达,情韵雅逸。思清笔妙之悠然意态怎不“远性风疏,逸情云上”。反之,心系名爵,情牵利禄,虽刻意求取高雅闲适之兴象,其粗拙拘滞终将与“飘逸”的高朗出尘,卓尔不群是“握 手已违,期之愈分”矣。 总体论述: “飘逸”一品与“超诣”相近,“超诣”旨在脱俗,而“飘逸”则在仙气。飘逸是一种意趣清远,胸无蒂芥的大境界;是一派 风雅蕴籍,闲逸绝俗的大兴象。“飘逸”之境固然清淡闲适,凌虚摄幻。若一味栖心物外,发言玄远,其理路的枯窘亦非可取。飘逸--“其道如黄鹤临风,貌逸神 王,杳不可羁”(释皎然语)。李白,其人高洁天真,犹似深秋气爽,又象清水芙蓉,无一毫鄙猥滑俗气,故其深得“飘逸”之三味。 例诗介绍: 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水、月、白云一个琉璃世界,融合奇妙想象,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 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赊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美丽的湖水,美丽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他山之石: “阴阳和合——《诗品》中的再一类风格美”,对《诗品》所标示的诗歌艺术风格中的“阴阳和合”之美进行讨论,选取的样 本是《飘逸》和《沉著》。此种“阴阳和合”之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具体的诗歌风格中,虽倚阳而阳刚色彩并不十分突出,虽倚阴而其中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阳刚因素 (《<二十四诗品>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世间一如女子,难得美好而已。 欧阳修这两首词,更美在第二首。第一首感悟深美,但音节不及第二首轻快,且第二首更有情思,情思总是很讨人喜爱的。 欧阳修是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生美好的东西非常懂得赏玩的诗人。他说“雪云乍变春云簇”,写得真是美。你不觉得下雪时候的阴云,跟夏天下雨时候的阴云是不一样的么?下雪的阴云阴得那么均匀,像铅一样凝成一片。夏天的雨云是忽然间就涌上一大片,带来一场暴雨。春天的云彩舒卷自如;秋天的云彩高远淡薄。四季的景色不同,连天上的云彩,四季都是不同的。凡是一个锐感的诗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渐觉年华堪送目”,我们逐渐觉得那一年的美好的日子,堪,是值得,值得你放眼去看了。

林清玄:什么才是有品质的生活?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 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买衣时一掷万金,拼命的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 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乃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这才是生活品质。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 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 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 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生活品质”,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以上内容摘自林清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文如其人

靠,刚天涯无意中看见梁启超相,哎,憾,赶紧忘掉 许多人文与人是不得看的,比如徐志摩那样瘦弱,脸小的哎;郁达夫那样子……李小龙的诗文写的很是冷静谦默深沉,还有现在胡因梦跟李敖早年描述与其行事作风不一 比较像的有毛主席,周恩来,汪精卫,郭沫若,宗白华,钱钟书,张爱玲,胡兰成,李敖 还有林徽因,看起来很柔软,写的散文【窗子以外】那个气足的,比小孩子都足,现在许多诗歌读者读者感觉挺好的,忽然结尾就没劲了,气质明显不一了,懒啊,先天不足,早上起来多跑几圈先再出来写,怪不得子曰:道,以一贯之:

易中天: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我们回顾这三千七百年以来,会发现商周时期,我们是用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商周文化的特点是绚烂多彩。春秋战国我们是用脑袋看世界的,因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汉唐两代,我们民族是用心胸看世界的,因此有汉的强悍,唐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