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款智能眼镜,最核心的点是先做好一副眼镜。
所谓AI眼镜不是新鲜概念。早在2012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Glass,几乎与智能手机同一时期出现,但却在高调推出后黯然离场,也未能催生出现象级消费品牌。
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当时的Google Glass没能让智能眼镜回归“日常”,而Ray-Ban Meta做到了——价格适中、佩戴体验舒适、拥有AI功能的同时不失时尚感。
这源于Ray-Ban Meta对AI眼镜的理解。Ray-Ban Meta产品经理可南在采访中表示,做好一款智能眼镜,最核心的点是先做好一副眼镜。
Ray-Ban Meta的产品逻辑在于,先发展智能眼镜产品,随后叠加AR显示,并舍弃了屏幕,以此对产品形态进行更好地控制,这不仅让AI眼镜回归日常,还让产品价格降了下去。
在与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对话中,扎克伯格预测价格300美元左右的无屏AI眼镜将成为普及的潮流单品,其用户数量将攀升至千万乃至亿级,真正融入大众生活。
也就是说,无论是AI眼镜还是AR眼镜,即便是AI功能交互性再强,前提是要保证它是一副使用方便的眼镜,可以回归日常生活。
回归日常,即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提供实用的设计。相比于过去行业对AI硬件的创新,这显然一个去繁就简的过程,更符合消费者对AI眼镜的需求,也能提高AI眼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
不仅如此,Ray-Ban Meta也给供应链端带来新样本。目前,国内的一些白牌产业链已经前来淘金。据晚点LatePost报道,在深圳华强北攒一副使用公共模具的“AI眼镜”,硬件成本只要30-50美元,一个月就能出货,再销向海外。
伴随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新一轮的AI眼镜战火已经点燃。与之前几轮相比,行业变简单了、产品变日常了,但对厂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如今Ray-Ban Meta迈过了200万出货量的生死线,吸引各路玩家跃跃欲试,一场“百镜大战”一触即发。
在国外,三星计划在2025年1月的Galaxy Unpacked活动中展示其首款搭载Android XR系统的智能眼镜,产品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上市发售。
研究机构wellsenn XR预测,从2025年开始,AI智能眼镜将在传统眼镜销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快速渗透,2029年,AI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到2035年,有望达14亿副。
当前,大厂们布局AI眼镜悄然出现三种不同路线:以华为为代表的AI音频眼镜、以小度AI眼镜为代表的AI音频+摄像眼镜、以星纪魅族为代表的AI+AR眼镜三大形态,相互存在技术交集。
与巨头们的思路一样,在功能上,音频、摄像头是最明显的两大卖点。像蜂巢科技的界环AI音频眼镜,主要以音频功能为主;Rokid Glasses、XREAL、影目科技主要是AI+AR眼镜,支持拍摄、AI识别、语音识别等功能;年底,雷鸟创新即将发布首款AI拍照眼镜……
从XREAL One看,搭载了自研X1芯片后可以实现跨设备的“空间显示”体验,克重84g,标志着AR眼镜进入到轻量化的空间显示时代。
雷鸟创新则注重用户对娱乐应用的体验。雷鸟创新创始人李宏伟表示,绝大多数用户希望使用AR眼镜来体验沉浸式娱乐,而非复杂的多任务应用。因此,最新发布的雷鸟Air 3眼镜也将重点放在了提升用户的观影和游戏体验上,搭载了由雷鸟创新和TCL联合研发的全新孔雀光学引擎,雷鸟创新将其称为“口袋电视”。
从整个市场来看,玩家参与度很高,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渗透率相对较低。根据GIR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从19.38万台攀升至675.53万台,但与此同时,全球智能眼镜的渗透率不足1%。
AI眼镜想要走到“iPhone时刻”,抓住AI浪潮,一个Ray-Ban Meta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玩家及爆款产品的市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