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是成为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个人。——爱因斯坦
青仙按:
虽然说天下大势兮以西方科技证东土神通,但是人者血肉有情之品,人是情感的确证。
艺术最重要的是情感,想起看民大的一场晚会,学生都演的很热闹,那只是动作罢了。
跟冯导说的一样一样,不然诗文是文字游戏,电影是科技游戏,老祖宗早说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世间万有,一种情形而已。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近日,在浙江卫视《我看你有戏》的决赛录制现场,冯小刚在决赛点评环节时,被嘉宾史航的发言所触动,大谈自己前晚一探《速7》究竟的经历。他直言是自掏腰包捧场去观看,与他周围大部分力挺这部电影的朋友们不同的是,他在离结束还有十分钟时就离场了。从放映厅走出来时徐帆也表示“一拍即合”:“我早就不想再看了。”而在回家的路程上,冯小刚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没有看完,徐帆的一席话解答了他心中的疑惑:“她说‘我觉得这个科技发展啊,镜头之厉害,让你每根汗毛看得特别清楚,但是它怎么就让我看不到人心?’”由此,冯小刚做出结论,无论是电影,还是《有戏》舞台上的学员表演,“你给我看的是一份热闹,我不满足,我看的是人心。””
又一个标题党!
人家只是说了下自己看电影的感受,就成炮轰了。
不过徐帆说的:“我觉得这个科技发展啊,镜头之厉害,让你每根汗毛看得特别清楚,但是它怎么就让我看不到人心“?
哪里都有人心,一切唯心造,咱们会看不到人心呢?这个就不说了。
听李政道说下艺术和科学吧~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该文详见:《通透的思考》。
国图讲堂:数学与人文:丘成桐
本书精选名家科学短文46篇,分“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和“科学情怀”三部分。选文大抵都能从人文的角度论科学,或者从科学的视野看人文,体现文中有理,理中求文,文理交织,融会贯通。读本不专注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论探讨,而着意于从科学的视角去探索人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科学人文 : 爱因斯坦
为制造原子弹给罗斯福总统的信 :爱因斯坦
为制造原子弹问题给日本《改造》杂志的声明 :爱因斯坦
在国家利益之上
宗教同科学不可和解吗?
天人合一文理互补
大需之物淡而无味
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
科学进步的障碍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杨振宁,讲的非常好!高明!
科学的人生观
近代技术的精神价值
实事求“不”
创新离不开积累和文化
哈佛的“化学谈禅”
垃圾与丰胸
保护“诺亚方舟”
自然悟语
杞人忧水
新鲜空气会要你的命
不要理睬身上没毛的东西
仰望天空的承诺
愿地球最后一滴水不是眼泪
生态旅游,我们准备好了吗?
科学艺术 :李政道
爱因斯坦与艺术
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 :丘成桐
谈技术美学
科学与艺术的会合——李政道的艺术情
毁灭的美
从这里开始
微风动柳生水波——韦应物诗中的力学现象
埃舍尔作品的数学趣味
科学情怀
科学的共同语言
让每一块石头卓立起来
公众的科学观
科学家的素养
哥本哈根精神
赋予世间的儿童以新奇感
人啊,人
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
大夏情结
寻找自我
乐园失掉了吗?
伴月
魂系未名湖 :核物理学家詹克明,文章写的这好,本文还有一篇。
打着游戏学科学——美国大学的虚拟实验课
中国人无须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