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牛脾气一生没改

《澶渊 之盟》连环 画封面。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 北宋政治家﹑诗人。在宋太宗、宋真宗两朝群臣中,以刚直、敢言出名。死后11 年,宋仁宗赐 谥号“忠愍”.今留传下来的著作有《寇 忠愍诗集》3 卷。

寇准寇老西,也就是宋代名臣寇准,在《夜审潘洪》、《寇准背靴》等传统戏曲节目中,以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艺术终归是经过加工的,真实的寇准一般人反而就不知晓了,连他的籍贯也会弄错。戏曲上往往称寇准为“寇老西”,操着山西口音,爱喝陈醋,如果真以为他是山西人,就大错特错了。《宋史》里记载得很清楚, 寇准是“华州下邽人”,也就是今陕西省渭南市人。

    在朝堂上跟皇帝“说理”

寇准是“官二代”出身,他的父亲寇相是五代后晋魏王府里掌管文书的官员。大概是受父亲的熏陶,寇准18岁就考上进士,迈入仕途。但他自己也未曾想到,今后的仕宦生涯会如此大起大落。

寇准最初在基层锻炼,当过知县等小官。没几年,就平步青云当上了京官。但他一来,就和皇帝言语不和。有一次在殿里奏事,说话太猛,把宋太宗气得拍案而走,寇准还不识相,拽着皇帝的衣服让他坐下继续说理,一定要说个明白。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寇准这种做法,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好在宋太宗觉得在一群平日只会唯唯诺诺的官僚中,寇准显得格外“另类”,反而对他欣赏有加,认为他刚直,将他比作唐太宗时期的贤臣魏征。

可在同僚中,寇准就不那么走运了。不久,因为他和其他大臣在朝堂上互相揭短,以致争吵起来,皇帝怒不可遏,把寇准贬到青州做知州。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挫折。

当庭争吵固然欠缺君子之风,但宋太宗此时大概也只是想压一压寇准的火爆脾气而已,对他的才干还是十分欣赏的。不久就把寇准调回京城,让他做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一向禁止大臣们提立储问题的太宗,还主动和寇准讨论起该立哪位皇子。当太宗问起襄王如何时,寇准回答:“知子莫若父。您觉得哪位皇子可以,决定就是了。”虽然没有明确回答,但口气明显是支持的。太宗也因此坚定下来,立襄王为皇太子。

没过多久,寇准的牛脾气又给自己惹来了祸患。因为他与别的大臣有了矛盾,太宗斥责了他。他倒好,不管不顾,跟太宗都争起来。结果可想而知,气急了的太宗这次将他贬到了河南邓州。

寇准这一去就是好几年,直到太宗驾崩,都没能回来。

襄王也就是宋真宗继位,寇准因先前有保荐之功,才干又为真宗赏识,被重新起用为宰相。他人生中最得意的一笔就此展开,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澶(音同馋)渊之盟”。

寇准 背靴

豫剧《寇准 背靴》中,张民 饰演的寇准。

    当时,辽国的太后和君主率领军队攻打大宋。面对强敌,朝中大臣们不想着如何退敌,都在谈迁都。只有寇准,三番五次去请宋真宗亲征,后来果然与大臣杨亿一起,连哄带骗,把宋真宗拉到了澶州。宋军士气大增,射死了辽国的一员猛将。辽人不得已,提出议和,双方签订盟约。寇准在大宋的威望几乎达到人生的顶峰。

但物极必反,得到真宗高度信任的寇准依然不改脾气,居功自傲,再加上用人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遭到其他大臣嫉恨。原本主张迁都的宰相王钦若借寇准最得意的功劳发难,他向真宗进言,在澶渊时,寇准只不过是个赌徒,快要输光了,拿皇帝做最后的赌注,丝毫没有“爱君之心”。这下可说到了真宗的痛处,作为堂堂大宋皇帝,被人牵着鼻子走,多么没主见。真宗逐渐疏远了寇准,并将他贬回老家陕州。这是寇准的第三次宦海沉浮。

寇准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又重回京城。“事不过三”,要是旁人,怎么也会将脾气改一改,可寇准给真宗的印象依然是“刚忿如昔”,没多久又被外放。为了回去,他只好向皇帝进献天书。这是古代官员常玩的一种把戏,上天降下了文书,代表国泰民安,皇帝圣明。宋真宗果然龙颜大悦,让寇准重新出任宰相,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任这一职务。

此时的朝廷,波谲云诡,作为宰相,必须游刃于各种势力之间,难免惹人怨恨。宋真宗身体欠佳,刘皇后经常干预政事,寇准看到了其中的危险,秘密筹划让太子监国。可还没等计划实行,就被刘皇后和支持她的权臣丁谓知道了。寇准的宰相是做不成了,先被贬到相州等地,后来被贬至雷州,并最终病逝在那里。

    一手提拔了个仇敌

Sharing is caring!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