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叙到创变,诗歌创作与认识世界的四个层次
引言:
诗歌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递进规律。从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摹,到融入主观情感的比拟,再到揭示普遍哲理的升华,最终达到改造认识、影响实践的创变,诗歌创作呈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层次性。本文以人们日常耳濡目染的诗为例,探讨诗歌创作的四个层次,并阐释这一递进过程所蕴含的认识世界、发现自我、改造世界的意义。
一、记叙:诗歌创作的基石——客观再现与传神写照
创作的最初起源是记事,诗歌也一样,诗歌创作安的独特之处是能以高度概括的而简洁并富有韵律的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忠实而生动的描绘,更便于传播及流传。这一阶段的诗歌重在刻画物象的形、声、色、态,力求做到传神写照,使读者如临其境。
- 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白鹅在水中嬉戏的场景。诗人通过叠字、动词和色彩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鹅的形态和动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景象。此诗的重点在于对“鹅”这一物象的客观再现,属于典型的记叙性诗歌,是诗歌创作的初始阶段。
记叙性诗歌是诗人对客观世界进行初步观察和记录的体现,是诗歌创作的基础。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为后续的抒情和议论奠定了基础。
二、比拟:诗歌创作的展开——情景交融与意象升华
在记叙的基础上,诗歌创作进入比拟阶段。这一阶段的诗歌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是通过类比和联想,将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之间以及与主观情感联系起来,实现情景交融,从而更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描绘了柳树在春风吹拂下的婀娜多姿。诗人用“碧玉”比喻柳树的颜色,用“绿丝绦”比喻柳枝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柳树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将春风比作剪刀,赋予其创造力和生命力,使柳树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比拟性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发展阶段,它通过对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融入,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普遍:诗歌创作的深化——由表及里与普遍真理
诗歌创作的第三个层次是普遍。这一阶段的诗歌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物和情感的描绘,而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人生经验的观察和思考,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描绘了草原上野草的生长规律。诗人通过对野草枯荣的描写,揭示了生命顽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哲理。这句诗超越了对野草的具体描绘,升华到对生命力的赞颂,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普遍性,引发人们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思考。
普遍性是诗歌创作的深化阶段,它通过对具体事物规律的描绘,揭示出普遍的哲理,使诗歌更具思想性和启迪性。
四、创变: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改造认识与影响实践
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创变。这一阶段的诗歌不仅能够描述客观世界,表达自我,发现普遍真理,还能进行变化,改造认识,创造新的精神与形象,进而影响认识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以梅花为意象,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挺立、不与群芳争艳的高贵品格。与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孤寂清冷不同,毛泽东的词表达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和改造世界的豪情壮志。创变性诗歌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它通过对既有认识的突破和改造,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结论:
诗歌创作的层次递进是一个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从记叙到比拟,再到哲理,最终达到创变,诗歌的功能也从简单的记录和抒情,发展到揭示真理、改造认识、影响实践。这一递进过程不仅体现了诗歌创作技巧的提升,更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发现自我、改造世界的不断深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正是这一升华过程的杰出代表,它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展现了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富有普遍的感染力。
—-后记
这是以前写的四个层次,只记了四个层次和实例,没有展开,今天补充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