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思想不矛盾,语言才能矛盾

昨天看到李政道的提名,怎的发现杨振宁的名字起的真是好,振宁,就像动静一样,矛盾。一切只有矛盾才能独立。青仙也是矛盾的哦。另外,关于李杨谁先发现诺贝尔奖,很简单,思想问题只能思想方式解决,李智慧杨更聪明,应是李提出了根本性方向,而杨首先发现了路口,这样解释里的捡贝壳比喻也恰当。至于杨提出以年长更改论文署名,领奖顺序确实不为规则。这管我撒事啊

向民国的才子才女学学,如何情话力max

 瞿秋白这话完美无瑕啊,我最近看书喜欢看是否一字一词可以更换、是否一字一词有多余,是否一气一息浑然完整。字词可以人文做出,但是字里行间的文气是假不了的,必须发自内心方能浑然贯通。能经得起时光的,就是它完完全全完全于那段时光。 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致王映霞 映霞: 昨天的一天谈话,使我五体投地了,以后我无论如何,愿意听你的命令。我平生的吃苦处,就在表面上老要作玩世不恭的样子,所以你一定还在疑我,疑我是“玩而不当正经”。映霞,这是我的死症,我心里却是很诚实的,你不要因为我表面的态度,而疑到我的内心的诚恳,你若果真疑我,那我就只好死在你的面前了。 我今天在开始工作,大约三四天后,一定可以把创造月刊七期编好。第一我要感激你期望我之心,所以我一边在工作,一边还在追逐你的幻影,昨天的一天,也许是我的一生的转机吧!映霞,我若有一点成就,这功劳完全是你的。 我说不尽感谢你的话,只希望你对我的心,能够长此热烈过去,纯粹过去,一直到我们俩人死的时候止,我们死是要在一道死的。 达夫 三月八日午后   信是明年春再来 瞿秋白致杨之华 之华: 临走的时候,极想你能送我一站,你竟徘徊着。海风是如此地飘漾,晴朗的天日照着我俩的离怀。相思的滋味又上心头,六年以来,这是第几次呢?空阔的天穹和碧落的海光,令人深深地了解那“天涯”的意义。 海鸥绕着桅樯,像是依恋不舍,其实双双栖宿的海鸥,有着自由的两翅,还羡慕人间的鞅掌。我俩只是少健康,否则如今正是好时光,像海鸥样的自由,像海天般的空旷,正好准备着我俩的力量,携手上沙场。之华,我梦里也不能离你的印象。 独伊想起我吗?你一定要将地名留下,我在回来之时,要去看她一趟。 下年她要能换一个学校,一定是更好了。你去那里,尽心地准备着工作,见着娘家的人,多么好的机会。我追着就来,一定是可以同着回来,不像现在这样寂寞。你的病怎样?我只是牵记着。 可惜,这次不能写信,你不能写信。我要你弄一本小书,将你要写的话,写在书上,等我回来看!好不好? 秋白 一九二九年七月十五 看过许多次的云 张兆和致沈从文 亲爱的二哥: 三四个月来,我从不在这个时候起来,从不不梳头、不洗脸,就拿起笔来写信的。只是一个人躺到床上,想到那为火车载着愈走愈远的一个,在暗淡的灯光下,红色毛毯中露出一个白白的脸,为了那张仿佛很近实在又极远的白脸,一时无法把捉得到,心里空虚得很!因此,每一丝声息,每一个墙外夜行人的步履声音,敲打在心上都发生了绝大的反响,又沉闷,又空洞。因此,我就起来了。 我计算着,今晚到汉口,明天到长沙,自明天起,我应该加倍担着心,一直到得到你平安到家的信息为止。听你们说起这条道路之难行,不下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有时想起来,又悔不应敦促你上路了。倘若当真路途中遇到什么困难,吃多少苦,受好些罪,那罪过,二哥,全数由我来承担吧。 但只是想想,你一到家,一家人为你兴奋着,暮年的病母能为你开怀一笑,古老城池的沉静空气也一定为你活泼起来,这么样,即或往返受二十六个日子的辛苦,也仍然是值得的。 再说,再说这边的两只眼睛,一颗心,是如何在一种焦急与期待中把白日同黑夜送走,忽然有一天,有那么一天,一个瘦小的身子挨进门来,那种欢喜,唉,那种欢喜,你叫我怎么说呢? 总之,一切都是废话,让两边的人耐心地等待着,让时间把那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带来吧。 一九三四年一月九日 哦,可惜爱不是几滴眼泪几封情书。 这三段感情里,郁达夫与王映霞最终不欢而散,瞿秋白被捕就义,杨之华在文革中去世,都不能算善终。 直到最后这张图,才让人心头一暖。虽然,我们都知道,沈从文夫妇的日子也一直不好过。 爱情从来不能解决人生的苦,情书就更不能了。 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安心地牵你的手,愿无岁月可回头。

林语堂论中国诗歌

记得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过:神在韵中。林语堂的诗论能从身心说起,也确实是挖底了。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似乎普遍认为的那样是既对之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上所述,所有的中国学者都是诗人,或者装出一副诗人的模样,而且一个学者的选集中有一半内容是诗歌。自唐朝以来,中国科举考试在测验重要的文学能力时,总是包括诗歌创作在内。甚至家有才女正待出阁的父母,有时是才女本人,在择婿时也要求对方能够写一手好诗。阶下囚经常因为能够写几首好诗而为掌握他生杀大权的人所赏识,并且重新获得自由或受到特殊礼遇。诗歌被视为最高的文学成就,被当作测试一个人文学技能的最为可信、最为便捷的方法。 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紧密相联,在神韵和技巧上,即使不是完全一致,也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的生活之上点缀着的漂亮补钉,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于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于人们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它教会他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与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径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 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受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的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国人的艺术与文学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尤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地创作诗歌。如果像伯特兰。罗素所言:“艺术上他们追求高雅,生活上他们讲究情理。”那么,中国人长于诗歌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中国诗歌精巧,从不冗长,从来没有极大的伟力,但于创作完美的感伤的瑰宝、构勒神妙的情景却十分合适。它的节奏美使它充满了活力,它的神韵使它通篇生辉。 中国思想的大趋势,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艺术活动中最荣耀的事情。中国的教育着重培养通才,中国的学术研究也着重于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像考古学那样十分专门化的科学很少,而中国的考古学家也总是保持着人之常情,能够对家庭生活和院中梨树发生兴趣,诗歌恰恰是需要一般性的综合力才可造就的产品。换言之,它需要人们有一种视生活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凡弱于分析的,必然强于综合。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缘由。诗歌基本上是饰以情感的思想,而中国人又总是用感情来思维,很少用理性去分析。无怪乎中国人把腹部看作一切知识和学问的贮藏所。这一点可见于这样一些说法:“一肚子文章”、“满腹经纶”等等。现在,西方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腹部是贮藏情感的地方。由于没有人可以完全不用情感来思维,所以我倾向于相信人们是用腹部和脑袋同时思考的。思考时情感越多,肚肠对一个人的思想所负的责任就越大。伊莎多拉。邓肯说女子的思想起源于腹部尔后逐渐向上运动,而男子的思想则起源于脑袋而逐渐向下运动,我看中国人就是这种情况。这也正与著者关于中国人心灵女性化的理论(第三章)相吻合。英语中说一个人在思考如何作文时用“搜索脑筋”,而汉语里形容寻找诗文佳句则用“搜刮枯肠”。诗人苏东坡曾经在饭后问他的三位爱妾他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最聪明的一位叫朝云,她回答说满肚尽是不合时宜的思想,中国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诗歌,是因为他们用肚肠来思考的。 另外,汉语与诗歌之间也有关联。诗歌需要清新、活跃、利落,汉语恰好清新、活跃、利落。诗歌需要运用暗示,而汉语里充满意在言外的缩略语。 诗歌需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意思,而汉语中表达形象的词则多得数不胜数。最后,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且缺乏末尾辅音,读起来声调铿锵,洪亮可唱,殊非那些缺乏四声的语言之可比拟。中国的诗歌格律是基于调值的平衡之上的,就像英语的诗歌基于重音之上一样。四声分成两组:一种是“软”声调(称为平声),幽长游越;另一种是“硬”声调(称为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人声在理论上是以p 、t 、k 结尾的,已经在现代国语中消失了,中国人要自己的耳朵训练有素,使之有节奏感,能够辨别平厌的交替。这种声调的节奏甚至可见于散文佳品之中,这一点也恰好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散文的“可吟唱性”。任何人,只要有耳朵,就可以从约翰。拉斯金和沃尔特。佩特的散文中感受到这种声调的节奏。只要观察和对比一下拉斯金文章中用诸如“I ”“m ”“n ”“ng”等“流音”结尾的词语与用诸如“p ”“t ”“k ” 等爆发音结尾的词语,就会发现这种声调的节奏分析起来并不难。 在唐代的诗中,这种交替是十分复杂的,就像下面的“常式”一样:。íì)( 8. 7.)( 6. 5.)( . 4 3. )( 2. )( . 1韵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韵脚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韵脚仄仄平平仄仄平韵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每句第四个音节之后都有一个停顿。每两句自成一联,中间两联必须完全对仗。也就是说,句中每一个字都要在声调和意义上与另一句相对应的字吻合。要弄清这种交替,最容易的办法就是设想两个人正在对话,每人说一行。把每一行的前四个音节和后三个音节作为两个不同的单元,代之以两个英语词语,结果就是下面这个模式: (A )Ah,Yes ? (B )But ,NO? (A )But ,Yes ! (B )Ah,N0! (A )Ah,Yes ? (B )But ,NO? (A )But ,YeS ! (B )Ah,N0! 请注意,第二个对话人总是与第一个对话人相对抗,而第一个对话人则总是在自己诗行的第一个单元中沿用第二个对话人在上一行第一单元中的平仄声调(即诸多“Ah”和“But ”)但在第二单元则要有所变化。感叹号和问号只表示两种不同的“Yes ”和“No”。请注意,除了第一联的第二单元之外,其余各个单元在声调上都是对仗的。 但是,我们对中国诗歌内在的技巧和精神比它的格律更为感兴趣。是什么内在技巧使之具有美的神秘境界的呢?它是如何为普通的山山水水罩上了一层迷人的面纱,造就一种神秘的气氛,又是如何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真切动人的画面,并渗进诗人情绪的呢?诗人是如何选择整理素材,如何把自己的精神传达给这些材料,使之充满韵律的活力呢?中国的诗歌与绘画又是怎样合一的呢?为什么中国的诗人即画家,画家即诗人?  ①瓦格纳(RichardWa8ner ,1813—1883)。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   令人惊叹的是,中国诗歌极富立体感,在技巧上与绘画的关系甚密。这在景物透视上尤为明显,这里中国诗与中国画几乎合而为一了。让我们从透视说起。为什么当我们读李白(701 —762 )的诗——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时,我们会粗略地得出一幅画面,得出一个人高骑马背,走在危耸的高山小径的印象呢?这些词语看上去简短、犀利而无甚大义,但读者稍作想象之后,就会发现这些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图画,有如画家在画布上所创作的那样。它们通过近景中的某些实物(“人面”与“马头”)去衬托远景,从而掩盖着一种透视的技巧。如果我们完全抛开一个人在高山之上这样的诗情不谈,我们就会觉得,在诗人眼里这样的风景就是一幅平面图画。读者就像真的从一幅绘画或风景照上看到的那样,山顶看上去从人的面庞升起,云朵正停留在远处的什么地方,它的轮廓为马头所阻断。如果诗人不是骑在马背上,如果云朵不是停留在远处一个较低的什么地方,这样的描写显然就是不可能的了。于是,读者便不得不把自己想象为骑在马背上,走在高高的山路上,采取与诗人相同的角度去观赏风景。 这样,通过透视的手法,这些文字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其他办法所不能获得的生动鲜明的形象。虽不能说中国诗人在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技巧、这种理论,但无论如何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一技巧本身。例证成百上千。王维(699…

爽爽贵阳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贵阳,那只能是爽爽。晚上阵雨,第二天,哇塞,那感觉真的是太爽了,清爽、凉爽。从来没有这么凉爽、清爽的感觉。 这里的天气,不是闷热,也不是清新,而是凉爽,清爽。尤其是雨后天。 贵阳,因处贵山之南而得名。贵阳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平淡平实。因城在山中,城中许多隧道,从桂林到贵阳动车,一路也几乎全是隧道,想看沿途风景是不能了。城市中,也很少斑马线,十字路口也基本都是地下通道,多达五六个方向出口,想过马路简直比穿越还麻烦。 贵阳最近几年以大数据闻名,市区基本都通WiFi了,百度是“贵阳是国家级大数据 产业集聚区,全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全球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全国重要的呼中心与服务外包集聚区、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贵阳是城在山中,地理限制,听说现在是发展金阳,就是观山湖区。站在黔灵山上,可以明显看到贵阳,金阳两个地区。黔灵山公园是全国唯一在市区的自然山水公园!黔灵山上的水质很清晰,还有散玩的猴子,第一次近距离看猴子吃东西,才知什么是猴急,想再近近看看,结果被猴抓了肩膀,吓了一跳,好在有衣服也没抓破。这里还有关押张学良的麒麟洞。蒋委员长真是用心良苦,把张学良都关在这么气候宜人的地方,读明史学良,还是晚了啊。 贵阳的饮食风味是都油多辣,米面也是适中的,平爽,不像陕西面那么硬,也不像成都米那么糟,真的是像北方啊。比较出名的豆花面,肠旺面。豆花面,是一碗豆花面,一碗辣汁汤,面是指宽黄面,吃着不感觉劲道也不柔软,就是平爽的感觉,蘸着吃,不是拌着吃,辣也是像茅台一样,吃完才慢慢辣起,要是怕辣,可以不蘸辣吃豆腐,喝豆浆。这里吃排骨萝卜汤,也是蘸辣汁的。肠旺面,肠是感觉软没肠了,面是像云吞面一样的碱面,但是劲爽多了。那天竟然吃了一碗软哨面,又加了份面,又吃了碗肠旺面哈,出去又吃了碗豆花面哈,第一次连吃三四碗面啊。 贵阳人,多是黑眼眸的,虽不像广西那样轮廓一眼就能认出来,但是面形感觉自有特别,体形也比较平实。 贵阳,北方人真可以待。气候凉爽,不怕湿热,空气清爽,也没雾霾,吃有米面,也是爽辣,山也青青,不像粤桂那样繁骚,方言,也是基本能听懂的。 转过许多地方,贵阳,扬州,是唯一感觉南方可以待的地方。

千年以来

千年以来,熟透一事不外乎赋比兴三法,而惟有自得才是真得,打心眼里想才是真想。千年以来,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日升月出山高水长,自然中正,天人合一,不只是养生啊,各行各业各方各面一如。

盖世武生

秦腔,京剧确各有特色。一质朴,一华规,尽情尽兴,有板有眼。怪不得人迷戏子,确是角迷人呐。那声势聊咋咧,那出场的台步,那神采,俊阿!第一次感觉京剧美,可能喜欢这种硬气吧。 艺术是有形式的,情形呐,神形呐,但毕竟还是精神。 世间万物,总有许多精妙精美让你精神。 全片:http://www.1905.com/vod/play/925050.shtml?__hz=d9fc5b73a8d78fad

孙中山、毛主席、蒋介石说中国文化,人生大道

  说到影响近代中国最大最深的三位巨人,毫无疑问是孙中山、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人们印象中,他们是政治的名人、时代的巨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每个人其实都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底蕴,并留下了很多精彩深刻的相关言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伟人,也与这种修养和底蕴分不开。   我们梳理了这些言论的精华部分,全部为他们亲口所说。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伟人的内心,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感受人生的哲理和真谛。三位伟人性格不同、气质不同、道路不同、结局不同,我们或许也能从他们的这些言说中,窥探到一些道理所在。   孙中山说中国文化   在“国父”孙中山的思想中,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广泛批评,孙中山却表现出一定的肯定,并有所借鉴。以下言论,皆摘自《孙中山全集》。   1、中国文化在退步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都有很好的文化,从前文化的进步是很快的。近二千多年以来,没有什么文化,现在的文化不如唐虞,不如秦汉,近人的知识,不如古人的知识。   2、去做才能进步   二三千年以前,求进步的方法,专靠实行。古人知道宇宙以内的事情,应该去做,便实行去做……到了后来,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是述而不作,坐而论道,把古人言行的文字,死读死记,另外来解释一次,或把古人的解释,再来解释一次。你一解释过去,我一解释过来,好像炒陈饭一样,怎么能够有进步呢?   不去行,便无法可以证明所求的学问是对与不对;不去行,于是所求的学问没有用处。   3、文化人的责任是让社会进步   从前中国人说:“士为四民之首。”学者的力量在社会上很大。详细说,学者是先觉先知,一举一动能够转移社会上风气的。社会对于学者也是很尊敬的,如果学者有了主张,社会上都是要服从。所以学者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负担有一种责任。现在学者的责任,是在要中国进步。   4、要不怕事   就中国从前的情形说,周朝以前的进步是很快的,到了周朝之后,文化便很老大,由于老大的结果,便生出怕事的心理。怕事是好是不好的呢?从好的一方面讲,是老成持重;从不好的一方面讲,是志行薄弱。总而言之,人到了怕事,便遇事畏难,不去做艰难的事,只找容易的事去做;好像倒一盆水到地下,总是向没有抵抗力的低下部分去流,是一样的道理。人到了畏难,就不敢轻于尝试,试问文化上怎么能够有进步呢?   5、知难行易   应该说“知是难的,行是不难的”。我们中国人的心理,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为行是难的,知是不难的。把极容易做的事,视为畏途,不去实行,求一点实际的结果,把极难知的事,看到太容易,不去探求。所以二千多年来,对于一切人情物理,都不能登峰造极。   就知和行的难易之先后说,凡百事情,知了之后才去行,是很容易的。如果不知也要去行,当中必走许多“之”字路,经过很多的错误,是很艰难的。   凡百事业不能做的缘故,都是由于不知。如果知了,是很容易行的。   6、家族和家乡是中国人的根   外国人常说,中国人是一片散沙。中国人对于国家观念,本是一片散沙,本没有民族团体。但是除了民族团体之外,有没有别的团体呢?我从前说过了,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   譬如中国人在路上遇见了,交谈之后,请问贵姓大名,只要彼此知道是同宗,便非常亲热,便认为同姓的叔伯兄弟。由这种好观念推广出去,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我们失去了的民族主义要想恢复起来,便要有团体,要有很大的团体。我们要结成大团体,便先要有小基础,彼此联合起来,才容易做成功。   我们中国可以利用的小基础,就是宗族团体。此外还有家乡基础,中国人的家乡观念也是很深的。如果是同省同县同乡村的人,总是特别容易联络。依我看起来,若是拿这两种好观念做基础,很可以把全国的人都联络起来。要达到这个目的,便先要大家去做。中国人照此做去,恢复民族主义比较外国是容易得多。   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外国不如中国。因为中国个人之外注重家族,有了什么事便要问家长。     7、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说到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在数百年以前,欧洲还是不及中国。我们现在要学欧洲,是要学中国没有的东西。   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精神,不但是要唤醒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   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8、对中国文化正当的态度   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被古人所役。   恢复我一切国粹后,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毛泽东说中国文化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大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大学问家、诗词家、书法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和功底十分深厚。尽管他在上世纪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传统文化有过反叛,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也毕生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利用。以下言论,摘自毛泽东的有关著述文章和不同场合的讲话。   1、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   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打麻将。…

好命先生 Mr.Lucky

陈小春演这种角色,真是太合契了。安以轩真是perfect。加上刘桦,真是搞笑啊。爱情轻喜剧,闲来可以一看。

喜马拉雅 天梯

这个挺真实的,今年的大学生电影节高校巡演电影。为了帮助人攀登珠穆拉玛峰,他们要接收四年的学习训练,还要冒着生命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