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空释 幻城

幻城要上演了!定档7月24日!刚刚我还想来着,想再看看辰东的《完美世界》写成啥样了,还想着能改编《神墓》呢,没想到《幻城》要上演了。马天宇演樱空释,造型真是契合啊!冯绍峰演卡索,感觉冯绍峰演完《狼图腾》,《后会无期》后,会演戏了。宋茜是谁,没印象!倒是想不出谁来演女主,90后的不是很清楚,关晓彤,霍思燕,郑爽,大s,郭采洁,郭碧婷,朱迅? 《幻城》是郭敬明的代表作!也是独具风格的玄幻代表作!华丽的语言,场景,极致的形式,极致的情感,非常唯美凄迷,感人迷人!我买过的惟一两本玄幻小说与诗集,就是郭敬明的!典型的作家! 我到时觉得陈伟霆,乔振宇,是否可以出演呢!这两古装太帅了!

为什么有人工作10年仍不是专家,有人2年就足够卓越了?

这篇文章分析的确实精准。 随便想起“心腹无住“,不仅是一切消逝的都是永恒,那一刻完全融于那一刻,而且也应含有不念过往,念兹念优之意。企业信息化,互联网已经进入DT时代,必须全面感知,预测趋势,优化决策、整合运营,不但工作上要应用,生活中更要贯彻。 随着天真自然递减,在保持思维完全融于每一事每一动作每一话语的同时,要采取措施,降低综合递减率。全力全为,一心不二用,一心融一事,一事必过脑,心动就输出,想你就知道,念兹念优,使身心,心意,心力三合,对生活,工作,进行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理性化科学化改造。 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 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 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 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不能像大卫·奥格威一样设计广告,不能像梅西一样踢球,不能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完全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些大师级人物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做到?不论是为市值千亿的大公司制定战略,还是做出影响大众、让人口口相传的广告文案,还是在欧冠赛场上轻易过掉强队的中后卫,还是85岁高龄做出让总统惊叹的寿司? 或者看看周围的大多数人,他们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学习,有的甚至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为什么没有因此成为更优秀的人?更残酷的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几乎永远也无法达到或者接近伟大的水平。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 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在过去,如果你羡慕邻居公司有个一流的销售员,每个月能拿100W的订单;不用担心,你只需要雇佣10个二流销售员就完了——反正质量差距可以用数量差距来弥补。 而现在,如果通过互联网文案来营销,1个一流文案所创造的价值,1000个二流文案都无法弥补。 再比如商业战略,一个顶尖战略专家1天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是一个对战略似是而非的人一辈子都无法创造的。 当数量越来越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顶尖水平的专家』就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 假设你现在在从事任何一个领域,同时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务,如何开始呢? -1- 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 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 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每过一个弯,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表现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 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比如跟客户打电话沟通合作,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拿起电话,告诉客户我们的需求和报价。毕竟这件事已经做过了无数次,之前做的也都OK,早就进入了『自动完成』的状态。 而优秀的人却会刻意避免这种『自动完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无意识』地完成了这个工作。 在拿起电话之前,他们可能先问自己: 上次我做类似的事情,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哦,对了,我表达逻辑有问题,让客户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讲什么。 还有,我记得上次沟通后我曾遗漏了细节,忘记跟客户讨论。 怎么办呢?逻辑问题的话,我首先练习『结论先行』这个原则吧(记得上次李叫兽来培训的时候讲过),这次先练习一下。 遗漏细节的问题,记得上次看过一个《清单革命》,我这次就开始练习每次沟通之前列一个任务清单,这样就不会遗漏了。 在打电话过程中,他可能变打电话变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技巧(比如训练『结论先行』)。 结束电话,他可能会想一下:刚刚是不是有效训练了沟通技巧?还有哪些可以继续提升的?我还用了什么技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论是沟通客户、改个公关稿件还是写一段文案,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极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不过是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60分的东西,越来越可以自动的维持过去的水平,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顶尖专家。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5年之后,就陷入了能力增长的瓶颈——因为他已经做到了60-80分,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已经可以满足职位的要求。 他们每天就是按照『自动模式』发邮件、沟通电话、管理文件,很少进一步去精进自己每天的工作。 但是有的人却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在把领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时候,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状态,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只有80分。 其实即使职场上最简单的『发邮件』『沟通电话』都有很多技巧、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比如,上次在跟秋叶老师聊到这个话题,发现秋叶就开发了一个基础职场技能的课程,针对的就是那些早已被当做『自动完成』的基本职场任务——比如发邮件、沟通电话、文件管理等。 (PS. 帮秋叶老师打个广告:http://study.163.com/course/courseMain.htm?courseId=967019) 这些基础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为专家,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进入『自动完成』模式时,你的机会来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 -2- 离开舒适区

树大招风,香港三大贼王

香港三大贼王!季炳雄是迭代作案,叶继欢是瀑布流,张子强是超级需求超级张扬!任达华,大陆的世纪贼王,演得贼好贼好。 https://movie.douban.com/trailer/199004/#content

李 李玉刚

可称之戏子啊,见过一女生专程去看他出席的新书发布会,这嗓音,优若啊,真是人如其名,玉刚。谁写个刘 姓的歌,周秦汉唐,大汉刘邦~~ [player autoplay=”1″]

把整个身子斜靠在一位 凝视着窗外的女孩身上

▍列车上 傍晚时分 我坐上了开往兰州的火车 火车在旷野与丘陵之间穿行 火车拐弯的时候,我借助它 轻微的惯力 把整个身子斜靠在一位 凝视着窗外的女孩身上 我就那么一直靠着 我以为火车一直在拐弯 作者 / 杨森   闷骚的男人就这样,明明想要零距离,却什么都不肯说不肯做,还迷恋这种不说破的时间。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的女孩子自带扭转乾坤的魔法。她们细嫩的肌肤、散发活力的秀发、不知所思的远眺,无不改变着重力的方向。哦,准确来说是向心力。 但就是这样一种瞬间改变一长列火车方向的力量感,让人暗暗叫好,甘拜下风。 荐诗 / 谢韬 2016/07/07

没有笑话我们无法生活

张经理说完,在座的人们爆发出一阵野兽咆哮般的大笑。 “老张,你太有趣了!”老总满意地拍拍张经理肩膀,然后举起酒杯,“来,大家走一个!” 大家一边纷纷端起酒杯,一边又哈哈大笑起来,这次比之前更为激烈,宛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收。 “苏、苏总,要是您说自己是世界上第二有趣的人,那肯定没、没人敢称第一!”刚入职不久的秦龙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真的,您看您随便说句话,都把我们大家乐成这样!” “是啊是啊,”张经理连声附和,“来,这杯,我们敬苏总!” “敬苏总!” 一阵稀里哗啦的碰杯声。 老总满意地咂咂嘴,看一圈在座的人。酒局已经进行到尾声时分,除了秦龙和周全两个新职员外,每个人都讲了笑话。此刻,在老总目光的… 阅读原文:[url href=https://read.douban.com/reader/column/3848121/chapter/22818288/]没有笑话我们无法生活[/url]

青岛印象 水中倒影 海边的人

有才啊,像油画一样“本来今天只是去拍海边的人,看到海边有个女孩在那里玩泥土的样子,很美,连同她的倒影,然后就给我了启发,拍海边人的倒影。有时候换个角度看万事万物真的 又是另一种美。“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文/张枣 不是很懂,但是只这一句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就什么都有了,什么时候可以写首这样的诗呢? 晨起的叶子 寻不见昨晚的雨 与风的自然   黑底白花的脸蛋子 雪花膏没抹匀  

钱理群:大跃进、大饥荒时期的民间观察与思考(下)

《星火》:“国家社会主义”批判我们在前面曾提到,在反右运动后,林昭的出现所代表的意义。这里,我们将要讨论林昭和她的战友在大跃进、大饥荒年代的思考。也就是说,此时林昭已经不是孤单一人:通过各种渠道,1959年,林昭和兰州大学以张春元(1932-1970)为首的一批右派学生取得联系,并于1960年元月刻印了《星火》第一期,发出了自己独立的批判声音,却也因此付出血的代价:1960年9 月,《星火》成员和其支持者、相关者(包括一些农民)共 43 人全部被捕,后判刑25人,已经准备发刊的《星火》第二期也因此未见天日。1968年林昭遇害;1970年,张春元以及支持他们的武山县委书记杜映华(1927-1970)同时殉难。在1981年《星火》集团“宣告无罪”以后,又经过近30年的努力,才找回了两期《星火》的原稿,并全文收入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星火》幸存者谭蝉雪(1934-)所写的《求索: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一书中。因为有了这份血铸的精神遗产,今天的我们也才有可能来讨论这这段历史。 我们首先注意到,《星火》的成员被发配到农村,进行强制改造,他们是在农村亲历大跃进、人民公社与大饥荒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自己的批判思想。他们当时的实际地位比农民还要低,因此,也就直接承受农民的一切苦难,面对更加赤裸的农村真实,更有机会体察农民的内心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农民面对的问题和命运,已经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问题和命运。他们同时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因此也有可能更加理性地来思考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以及中国社会体制的根本问题。这就是他们思考的特殊价值所在。 更要注意的是,他们是戴着“右派”的帽子蒙冤受难,是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进行思考、批判与反抗,这需要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如他们其中一个成员在回忆录里所说:“如果说57〔钱注:1957〕年我是百分之百毫无知觉地落入陷阱;那么,如今我是在百分之百理性的支配下走向地狱,无怨无悔”,[5 0]“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世道又与地狱有何区别?为了自由和尊严,为了颤栗流血的心得以平静,我选择了死亡,十分清楚它的严重性和后果”;[5 1]林昭在《星火》上也发表了两首长诗:〈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5 2]〈海鸥——不自由毋宁死〉[5 3],《星火》的战士,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盗得真理之火的普罗米修斯、为自由而献身的海鸥。我们前面已经讨论顾准对当代海燕命运的思考,林昭、张春元、杜映华们和顾准,以及我们在下面还要讲到的张中晓(1930-1966/1967),才是六十年代,以至二十世纪中国的“筋骨和脊梁”(鲁迅语)。 《星火》的批判群体,是这样看待和规定自己的历史使命: 我们是百姓的代言人,要把他们的疾苦、他们所受的压迫、他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状态揭露出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仅仅这样还不够,作为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还要从理论上去挖掘这一切祸害的根源,去探讨解救祖国命运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奋斗。[5 4] 于是,他们这样命名自己:“农民的儿子”。[5 5]这样的命名本身就是意义重大的。我们在前面讨论顾准的思考时,曾经谈到他最感痛苦的是,经过1957年的反右和1959年的反右倾,中国的体制已经成功地割断知识分子、农民出身的干部与农民之间的联系,于是农民失去了代言人,发不出自己的声音。现在,我们可以补充:这样的“割断”是既有效又无效、既断又不断的。毛泽东将1957年的右派发配到农村,也就创造了条件,于是出现了和农民命运相同的批判知识分子;这是毛泽东始料未及的。当然,这不是偶然:顾准将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问题,归结为“国家与农民的冲突”;[5 6]几乎同时,《星火》也认定:“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矛盾最突出也是最惊人的是农业问题——其实质是农民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对待农民”,是一个判断中国掌权者是否“背叛人民”、“背叛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标志。[5 7]可以说,《星火》批判群体最为关注、不断追问的是农民的命运,这是他们对现行体制批判的中心、出发点和归宿——或许这是具有更普遍的意义的:直到今天,中国的批判知识分子,都是以对农民命运的关照,作为他们批判体制的基本出发点。 这里要特别提出,中共县委书记杜映华加入《星火》群体的特殊意义。杜映华出身农民家庭,是1949年前的中共地下党员、曾为县立师范的学生运动的领袖、土改工作队队长,他一直和农民有着血肉的联系,他任职县委书记时所坚守的原则,就是“只要心里想着人民,想着农业和农民,你们做事就不会出格”。[5 8]在大跃进的狂热中,他始终保持低调,却因此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但这反而激起了他对党和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于是,他有了这样的反省和反思:“革命胜利了,我们给农民带来了什么?是饥饿!是死亡!〔……〕蒋介石不知屠杀了多少共产党人,但社会上还有不同的声音,例如鲁迅的声音,中国共产党的声音。现在一切不同声音都没有了,变成一个鬼话、假话世界!明明天天在大量饿死人,还要逼人天天喊形势大好,多么奇特古怪的现象呵!古今中外,绝无仅有。我不知道世道为何变成这样,变得如此快?”[5 9]怀着类似杜映华这些困惑的共产党干部,当时并不在少数,而且各级都有。但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当党的既得利益、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农民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几乎所有共产党各级干部,都选择维护前者。而杜映华却毅然决然地站起来维护农民利益,不惜和已经背离农民的党决裂。这样,他也就坚守了“农民的儿子”的基本立场,坚守了为劳动人民谋求幸福与解放的原初理想。而毛泽东的共产党,也毫不犹豫地将他,这位老百姓心目中、《星火》批判群体心目中的“真正的共产党人”,送上刑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