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对决的前奏:美国的控欧镇德遏俄大战略布局

不过,很多事情,放到历史长河里去看,你才会发现它更有意思,尤其是战略这样的宏观布局问题,更是一个持久的事儿,你只截取其一点,不免片面。实际上,美国为了维护其利益,不仅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遏制,欧洲、苏联,甚至日本,都是其遏制的对象,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欣赏张远方的大作《中美大对决的前奏:美国的控欧镇德遏俄大战略布局》,看看老美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地搞掂他国,以维持世界老大位置的。 近期,美国频频在我南海制造事端,昨天我们就美国这样做的深层次历史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剖析,一句话,就是遏制中国的崛起,而且是美国几十年一贯的战略布局。所谓菲律宾等小国,无非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古代是中国的属国,之后先后沦为葡、荷、英、美属国,这也是小国的命运。 归根结底,世界博弈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而近代史以降,尤其是二战之后,博弈点主要集中在美国、俄国、欧洲,以及中国之间。自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大。在东方,美国纠结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小弟”组成“小北约”,采取“岛链战略”,遏制中国的崛起;在西方,美国则通过“北约”战略,达到控欧镇德遏俄的目的。比如前些年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包括正陷入内乱的叙利亚,表面上是这些小国家不服“老大”管理,实则是美国控制欧洲的手段之一,米洛舍维奇、萨达姆、卡扎菲,包括巴舍尔,只不过充当了可悲的小棋子而已。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美国是如何利用“北约”这一组织“控欧”“镇德”“遏俄”,及至牵制中国的。 遏苏、镇德、控欧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宣称:美国需要一项“统合整个欧亚的全面而长期的地缘战略”。而北约就是美国实现这项战略使命的最佳机构。 1990年代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存在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但事实却是,北约不但一直存在着,而且从来没有停止向外扩张的脚步。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的野心需要。 北约的出现是美欧相互利益需要的结果。借用北约首位秘书长伊斯梅尔十分生动的概括,冷战时期北约的战略功能就是三句话:“压住德国人、留住美国人、防住苏联人。” 而美国的目的也很明显:一是控制欧洲;二是对抗苏联阵营;三是给自己建立战略缓冲地区。 1954年,苏联曾要求加入北约,共同担负欧洲安全,但被拒绝。 时任苏联副外长的葛罗米柯“愤慨”地说:“如果北约集团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是为和平事业服务的话,它就不能不同意苏联加入这个组织!” 从历史角度来看,美俄两个大国都有极强的“欧洲情结”,美国是欧洲人的后裔,而18到19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是欧洲国际政治的参与者与“圈内人”。更重要的是,欧洲,尤其是中西欧,近代史以降,都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谁控制了中西欧,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美国显然不会给苏联染指中西欧的机会。事实上,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再到普京,俄罗斯一直在试图接近西方,并多次要求加入北约。但直到今天,俄罗斯仍然是游离于西方国际政治核心圈层之外。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总书记,历史的巨变由此揭开序幕。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终有一战”的结论是错误的。他要通过推销自己的“新思维”,撕裂美国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竖起的铁幕,让苏联重返欧洲。 作为“新思维”在欧洲政治的体现,戈尔巴乔夫提出将建造一座“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大厦”,并称美国和加拿大在这个大厦中“也将有它们的位置”。 显然,戈尔巴乔夫不是幼稚就是愚蠢,或者是别有用心。结果,戈氏没有游说打动西方,反而使自己的阵营掀起翻天波澜,引发东欧剧变。 看美国如何玩转并非铁板一块的“北约” 虽然戈氏的“欧洲大厦”最终导致了苏联和华约的解体,但是也引起北约内部的矛盾爆发,欧洲离心倾向加深,对美国的担忧和不满上升。美国《洞察》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国际形势的现实已使北约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 这绝对不是美国想要的结局。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坦承,“北约是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重要工具”。美国必须赶快给北约的生存寻找理由。 1991年5月,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决定:用“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在“共同敌人”消失的情况下,北约的目标将是对付“共同危险”,迈出了北约职能扩张和转变第一步,也为外扩的北约战车预热了发动机。 波黑和南联盟地区发生的战火,为北约的战略转型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场。美国开始积极插手波黑事务,推动北约用武力解决问题,以彰显北约才是欧洲真正的“守护神”,并借以恢复北约的活力。 通过此次战争,美国证明了北约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但是,由欧洲内部主导“北约”,反对美国指手画脚的声音却日益加强。 因此,由美国主导的北约面对的不但是外部挑战,还有内部团结这个更困扰的问题。 北约不是铁板一块,由于组织不断扩大,成员国的庞杂造成矛盾的增多和组织的松散。比如,东正教国家希腊和伊斯兰国家土耳其就是“异类”。 这是1952年,美国为了加强对中东和地中海地区的渗透和控制,不顾北约盟国的反对,强行吸纳的二战后由其控制着的两名成员国。尤其是土耳其,因为美国在中东有着巨大的利益,一直是美国重要的盟友。 而就对外而言,北约内部分歧最严重的当推对俄政策。这种分歧很自然显示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美国及东欧盟国都力促东扩。美国的战略意图很明显。通过东扩引进与其关系更为密切的中东欧国家来分化和制衡“老欧洲”。相反,北约“老欧洲”成员国则认为俄罗斯是北约以至欧盟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实际上,法德意等欧洲大国都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它们需要借助俄罗斯的力量来制衡美国,希望利用其军事大国的地位,帮助欧洲在防务安全问题上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此外,它们也需要俄罗斯的资源来平衡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因此,它们一直和俄罗斯保持着相应的密切联系。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在日前一份公开报告中将北约成员国划分为三大利益集团:大西洋主义者,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和丹麦等国;欧洲核心集团,包括德国、法国和一些南部地中海国家;中东欧成员国,包括从黑海到波罗的海之间的原华约范围内的国家。 这三大集团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对于北约未来发展的期待各异:大西洋主义者希望北约在欧洲之外展开行动;欧洲核心集团希望加强对北约的主控,策略地减少美国的话语权,同时加强与俄罗斯合作;中东欧成员国则要求北约将活动重点放在欧洲和应对传统威胁,特别是要制约俄罗斯。 1949年,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二分之一,而此时饱受战争创伤的西欧仍在废墟中挣扎,实力严重削弱。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因此,一开始,欧洲国家只能在北约中扮演“小媳妇”角色。但是,自1960年代起,美欧力量对比逐步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欧洲“小媳妇”终于成了“顶梁柱”,开始与美国“婆婆”公开表露分歧。 事实上,从1950年代开始,法德就已经开始争取实现长远意义上相对于美国的独立,倡导成立欧共体。1967年7月1日由法德主导的欧洲共同体开始运作,拉开西欧国家与美国为首的北约争夺主导欧洲事务主动权的序幕。 美国驻欧共体前大使罗伯特·舍索尔这样说:“从前,美欧关系中的语调是合作,有紧张但总体来说是次要的。但从1970年起,这种语调颠倒过来了。” 进入新世纪后,欧盟开始在“防务支柱” 建设方面加快了步伐,组建独立于北约的军事指挥机构和快速反应部队。 对此,美国心里很不爽。随后,在美国的倡导下,北约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以此遏制住欧盟崛起的势头,进而给欧盟独立防务敲个警钟。 如果说波黑战争给“北约”继续生存找到了理由的话,那么,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则成为美国赤裸裸敲打欧洲盟友手段。 控欧的伊拉克战争 可以说,通过波黑和科索沃战争,以及北约东扩,美国在完成了对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挤压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以法德为轴心国的欧盟的钳制。 而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进一步控制住欧盟的经济命脉,也使美欧之间的裂痕公开化。 2003年,美国总统小布什不顾北约盟国法德的强烈反对,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对伊战争,使北约产生历史上罕见的大分裂。 之所以如此,白宫有自己的战略布局。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欧盟的进一步强大,美国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战略危机:北约崩溃,失去对欧洲的控制。 美国一旦失去对欧洲的控制,则美国就成为孤家寡人,最重要的是,美国将面临着与欧盟在大西洋、地中海争夺制海权,在欧洲争夺中东欧国家的主导权。美国在欧洲一线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将面临着结构性的崩溃。 美国不会坐以待毙,而反击的关键点就是北约和欧盟。 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白宫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 近现代史上,中东与欧洲大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可以说,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即在于欧洲新贵德国与欧洲老列强英法对中东主导权的争斗。 在德国崛起之前,法国控制着欧洲大陆,英国则霸占着海洋,双方已经战争上百年。那时,地中海及中东即为两个列强争斗的最大战场之一。 就在英法争斗的不可开交得时候,19世纪末,位于中欧的德国迅速崛起,加入争夺地中海和中东支配地位的战争。 这迫使英法两个老冤家走上合作对抗德国的道路,并在20世纪上半世纪引发两次世界大战。只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即使胜利者英国、法国亦将自己的力量消耗殆尽。 当时,西德之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指出:“法国和英国不再是堪可与美国和苏联并驾齐驱的大国。德国也不会。它们要想在世界扮演决定性角色,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团结起来以欧洲为一体:欧洲团结将是复仇之路。” 英国却选择另外的道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英国不采取欧洲团结的做法,而选择了永远追随美国的政策。英国认识到它必须仰赖美国,只不过继续以大国姿态行事罢了。”——因此,英国虽然最后也加入了欧盟,但在货币等很多方面却迟迟未与欧盟同步,现在,它又退出了欧盟,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遗憾”,美国总统奥巴马却表示“尊重”与“理解”。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样东西在整个欧洲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是欧盟,一个是北约。法德等“老欧洲”通过欧盟谋求欧洲自立,美国则通过北约“遏苏控欧”。 至21世纪,欧盟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已经与美国相当,欧元开始与美元平分秋色。这给美国带来巨大损失。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 2000年11月,萨达姆将伊拉克石油销售改用欧元计价。这让欧盟很是兴奋,白宫则笑不出来。 1970年代,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就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因此,打伊拉克,不仅仅是石油的问题,还有货币问题。 而这也不难理解,2003年,除英国外,欧洲盟国为什么一片反对之声,甚至法德直接站到俄罗斯一边,北约四个最主要的国家美英法德几近决裂。 通过利比亚战争染指地中海 通过对伊战争,美国巩固了其大国地位,但也有显然的副作用,就是北约内部分歧扩大。在此后多次军事行动中,法德等国持明显不支持态度,充当急先锋和主力的都是美军和英军,其它主要成员国则按兵不动。北约开始变得名存实亡。 这显然不是美国想看到的,白宫在保证其在欧洲利益的同时,必须缝合北约内部的嫌隙。利比亚战争成为一个契机。 自2011年利比亚局势恶化以来,世界都在关注北约国家的态度。由于各有各的利益盘算,这些国家围绕对利比亚军事打击及其战局主导权的博弈显而易见。 有欧洲政治分析家说,在应对地中海近邻发生的紧急状况时,欧洲国家表现得不够团结。 这正是善打组合拳的美国人乐意看见的。这有利于它坐收渔利。 实际上,与1986年美国轰炸利比亚相比,欧洲的北约国家已经分化。 1986年,当美国整装待发,准备战斗的时候,欧洲盟国却反其道而行之。除了英国外,所有北约国家都反对,法国和西班牙甚至禁止美国的轰炸机飞越其领空,使其不得不绕道数千公里,通过六次空中加油才得以完成轰炸任务。 2011年这一次仍然有反对声音,但是,北约最终还是通过了对利动武决议,并且替美国背起了黑锅,接过指挥权。 无疑,法国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无论是2009年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还是此次争夺利比亚战争的主导权,法国都有自己的诉求。但这并不妨碍美国利用这个机会整合北约,同时染指一直被欧盟控制的地中海地区。 可以说,利比亚并不是阿拉伯世界中的主要国家,对美国利益没有多大威胁。同时,拥有中东主控权的美国也不需要利比亚的石油资源,最起码不是最重要的。利比亚拥有约360亿桶石油的探明储量。相比之下,由美国主控的科威特石油的探明储量是1020亿桶。相反,欧洲却十分依赖一海之隔利比亚的石油资源,其90%的石油都出口到欧洲。…

为什么中国亟须一场商业思想新启蒙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诺贝尔奖得主科思教授去世前曾对中国有十大忠告,其中之一提到:“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如何做到有效供给是成功的关键。普遍现状是即使一流的企业,也都在战略上大面积犯错,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一系列充满误导性的商业流行思想也拖累了一个个行业,陷入集体迷茫。 类似境况在八十年代美国也出现。人们很少知道,里根的供给侧改革进程中,同步配合了一场商业思想启蒙,以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形成有效供给,赢得改革巨大成功。了解这场商业思想启蒙的背景与内容,让中国企业家不被错误的商业思维带进沟里,有益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推进。 任正非、马云、江南春;杰克·韦尔奇、郭士纳都是商业定位实践大师,分别在各自领域赢得用户心智;东阿阿胶、加多宝原本都是微不足道的行业,在定位思想启蒙下,获得惊人增长。 联想为什么会陷入战略误区? 多年前,柳传志与邓德隆有一次在央视《对话》会晤。那次见面,邓德隆面陈老柳,“联想手机的战略错了”。 一边是中国教父级的企业家,以中国式的智慧成为管理大师享誉企业界。那次会晤发生在联想并购IBM电脑部门一段时间后,并购广受瞩目,市场对联想欢欣鼓舞,联想信心满满。另一边是德鲁克和迈克尔·波特之后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大师杰克·特劳特在中国的首席合作伙伴,在其帮助下,加多宝取得了辉煌的市场成就,成为企业史上的经典案例。 不久之后,两人在某个场合再次见面,柳传志对邓德隆说,联想手机赚钱了,言辞中洋溢着广为熟悉的柳氏微笑。“赚钱了更糟糕。”邓德隆回复。柳传志听了颇为惊讶,有些生气,我手机赚钱了,你怎么还说糟糕呢?见面不欢而散。 几年过后,时间似乎站在了邓德隆这边,这对柳传志有些残酷。联想集团2016年财年,再度巨亏。上一次巨亏是电脑,这次巨亏是手机。在智能手机第一阵营版图上,已经难觅联想的身影。 邓德隆并非真的要劝阻联想做手机,而是联想手机的定位不对。定位错了,短期的盈利反而会误导企业加大投入,最终损失将更加惨重。在商业竞争中,从来没有像定位这个词,如此简单又经常被轻率使用。在许多人眼里,定位,或许就是针对某个细分市场、某个人群、某个渠道的策略而已。但在杰克·特劳特眼里,定位有两个深层的含义:1. 在外部顾客头脑中,针对竞争确立优势位置;2.以心智位置为核心,由外而内重新配置企业所有资源,去创造、巩固、强化这一定位,以此影响甚至决定顾客的购买决策,从而获得最佳经营效果。 常人所理解的定位只是上述第一点的某个方面,只有少数优秀的企业家能够由外而内配置资源,决胜顾客的心智。 人们喜欢把联想和华为做对比,把柳传志和任正非做对比。有评论者说,行业不同,类比不当。但在邓德隆看来,联想的错误有广普的代表意义,折射出中国的商业环境急需的新旧交替。 从经营层面看,联想并没有犯什么错误,无论全球市场份额还是行业地位,都朝着目标挺进,有些市场扎根很深做得更极致。但辛苦了半天,何以一夕之间,结局突然不妙?原因就在于,随着管理的发展、供应能力的增强,企业竞争的重心已由组织内部转移到了组织外部——顾客心智之中。联想手机的问题不在于产品质量够不够好、组织管理够不够强、成本控制够不够低,这都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决定联想手机成败的关键不在内部,而在外部。联想手机需要在顾客心智中确立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位置,内部的所有资源也必须是指向抢夺这一位置——很可惜,联想对这一点缺乏自觉意识。 联想的问题,正是当下中国企业家普遍面临的问题——缺乏商业战略新思想,以至于面对互联网思维这样经不起推敲的概念也无清醒判断的能力,陷入混沌状态。联想尚且如此,可见,中国亟须一场商业战略思想的新启蒙,才能走出混沌。

九月

站在秋天的苹果园里 我失去了一些最重要的东西 在某一个地方 你忧郁的呼吸 像深秋细碎的潮湿 每夜 在骨头里,隐隐作痛 你是秋天的名字 是我看见的第一行飞雁 是我的第一个月圆 九月,一位姑娘坐在河边 是我第一个明亮的夜晚

寒战 梁家辉

这节奏,梁家辉这演技!牛叉啊!什么是普通法城市,不懂 啊,我们是天朝! 这梁家辉又拿影帝了,影帝额都能一下看出来哈!不过《黑金》,还欠一个! 黑金时,刘德华还嫩的很,郭富城不知在哪呢,现在都能跟梁家辉飙戏了啊! 这警匪片拍的越来越高智商了,越来越高级了,情节,拍摄节奏都气氛化了! 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