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极简史(也是现代化工极简史)

世间万物,都是元素周期表上那100多种元素的各种排列组合。 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功用。 以前,人类过的都是纯天然生活,想用啥东西,只能在大自然中去找,多数找不着,少数找得着的,也是费时费力收获小,还破坏环境——古代人类因生态破坏,而不断废弃聚集地、不断大迁徙就是证明。 所以我们被卡在农业社会几千年,徘徊内卷,兴衰循环。 定制想要的物质,是人性所需。 于是,炼金、炼丹在世界各地兴起。炼来炼去,和农业社会一样,没什么发展。 直到十六世纪,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元素概念的建立,化学发展日新月异,定制物质,开始变得越来越容易。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近代化学工业亦步亦趋——比如为纺织业、造纸业提供大量的酸、碱等等。 化工不经意间,助力了纺织业,而且后来还搞出合成纤维,让纺织品越来越便宜耐用,解决了“穿暖”的问题。当然,这是后话。 十八世纪起,拉瓦锡开创定量化学,道尔顿原子说推动原子量的认识,阿伏伽德罗推进了对分子的认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李比希和维勒对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让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科学,为现代化学奠了基。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开始用铅室法,以硫磺和硝石为原料,生产硫酸。 1783年,法国的卢布兰提出了以氯化钠、硫酸、煤为原料的制碱法,盐酸、漂白粉、烧碱等化工产品也围绕着这个方法展开。 由此,以无机酸碱为核心的近代化学工业开始蓬勃发展。 从十九世纪末期起,热力学、粒子物理等开始引入化学,在现代物理的支撑下,化学理论被提升到新高度,溶液理论、电离理论、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的等理论相继建立,推动了化学工业发展,比如1890年,用电解法制取氯气和烧碱的方法诞生,电化学工业由此兴起。 工业社会对金属的渴求,加速了现代“炼金术”——冶金业的发展。 冶金需要大量的焦炭。而焦炭是用煤当原料,通过炼焦而成:隔绝空气,把煤加热到950℃左右——高温干馏,产生焦炭、煤气、煤焦油。 焦炭拿去烧,冶炼金属。煤气也可以当燃料。 关键是黑乎乎的煤焦油,其中含有苯、酚、萘、蒽、菲等有机物。在认识、提取、利用它们的过程中,有机化学工业兴起了。 有机物的主料是碳、氢,从种类上看,势单力薄。但这两位,自带兼容性超强的接口和插头,可以与同类,以及其他多种元素自由、灵活地花样插拔与装配,产生新物质、新结构的想象空间无限大——我们生物这么奇葩的存在,就是有机物无限组合可能性的产物。 所以,在我们已知的4737万多种化合物中,超过4000万种是有机化合物,而且多数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应用的多数物质种类,是有机化学带来的。以后的趋势也是有机化合物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工,基本上就是有机化工的天下。 有机化工的兴起,给人类首先带来的是“颜色革命”——各种染料、涂料突然丰富、便宜、好用起来,人类世界由此变得五彩缤纷。 当然,有机化学不止是表面文章做得好,它对人类文明发展内功的贡献,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润物无声。比如医药、农药、炸药、材料等方面。 就算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也是有机化工产品的质更纯、量更足,比如市面上随买随有的阿司匹林,就是用煤焦油合成,而不是白柳皮。 1917年,美国新泽西州发生了一件小事,标准油公司利用炼厂气中的丙烯,合成出了异丙醇。 这玩意除了吃,基本可以承包一个肥宅的生活:可作燃料,可做涂料美化出租屋,可制成化妆品PS自己的脸,可做成香料提升魅力值,也可制成你常用的各种橡胶塑料用品,有病了还可以制成药吃…… 异丙醇聊这么多,是为了我们一起感受下,只这一种产品,就有多大的利用空间。 炼厂气合成异丙醇,也标志着石油化工的悄然萌芽。 随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石油化工业也迅速崛起,我们简单翻一下流水账—— 191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以乙烷、丙烷为原料,进行高温裂解,制成乙烯。随后,林德公司从裂解气中分离出乙烯。 1920年,第一个生产乙烯的石油化工厂落成。 接着就引发出一系列乙烯化工技术,合成多种产品:乙醇(1930);苯乙烯(1930);环氧乙烷(1937);氯乙烯(1940);丁二烯(1943)…… 1941年,利用石油轻质馏分,进行催化重整,制取了芳烃。同年,从烃类裂解气体中分离出合成橡胶的重要单体丁二烯。 制取基本原料的同时,在聚合物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各种下游产品——高分子化工产品也同时大量涌现:聚苯乙烯、树脂(1930);聚氯乙烯、有机玻璃(1931);尼龙66纤维、聚乙烯(1939)…… 现代文明,已经离不开有机化工产品,或者说,有机化工的发展,参与缔造了现代文明。 别的不讲,就说电线的绝缘层,没了人工合成的有机材料,用什么东西可以完美替代?做出来恐怕一般家庭就用不起了。 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国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等产品消费大增,有机合成材料的需求随之大涨。石油取代煤炭,摘取了有机化工界的头牌,从此一飞冲天。 比如美国,1940年~1980年,乙烯由40万吨增长到1300万吨,增长110倍。 与此同时,石油化工也加快了医药的发展,参与开发了数以千计的新药。比如:磺胺药,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甾体和非甾体抗炎药、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紫杉醇抗癌药、流感治疗药物达菲,等等。石油化工或直接参与合成,或助力提炼萃取。不仅拓宽了药物开发的可能性——解决了“有”的问题,而且保证了足量供应——解决了“够”的问题,让一般人不仅有得用,而且用得起,解除了无数人的病痛,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说起延长人类寿命,我们地球人解决“吃饱”问题,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居然也是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而一步步做到的,你说怪不怪。 人类农业社会几千年,都没解决吃饱问题,而且耕地是用着用着就废了,为啥呢?因为植物生长需要的氮、磷、钾,土地里没那么多,再肥沃的土地,都扛不住人类年年收割,所以粮食不够吃,是常态。 知道了这个原理,就好办了——给土地补钾、补磷、补氮呗。 钾和磷好办,不难搞到。但是氮就比较扯蛋了:空气中大部分是氮,但是没卵用,因为植物不会直接吸收氮气,只会吸收氮的化合物。 氮化合物在农家肥里就有,农家肥的臭味里,就包括了氮肥的基本原料——氨。 然而农家肥当然远远不够用。氮气又非常稳定,不爱化合,除非遭雷劈——这个量就更少了。 所以,工业制氮,成了人类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选择。 上世纪20世纪初,哈珀提出了氮氢制氨的办法,博施很快设计出了设备和工艺,氮肥的工业生产由此实现,粮食肥料的解决方案就这样被俩德国人搞定了。 氮气有的是,问题是,氢从哪儿来?你可能想到了电解水,但这很不经济。 从化石燃料里提取氢,才是正规军的打法,所以制氮分为煤头、油头、气头三类,也就是分别用煤、石油、天然气取氢制氨。 最开始当然是从煤中提取,石油化工兴起后,用天然气、炼厂气为原料,来制取氢,成本更低、纯度更高,价格便宜量又足。 △ 氢气制备来源 所以说,目前声称搞氢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脱离化石能源搞到足量、便宜的氢。 石油化工保证了氮肥的供应——也就解决了地球人“吃饱”的问题。 此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一系列农用药品,360度无死角地保证粮食够吃。 当然,石油化工不仅仅是让我们吃饱穿暖,提供各种基础材料,它还援手其他工业生产——比如它的表面活性剂产品,不仅用于日常洗涤,还支持多种工业生产过程。 当然,它也会参与高精尖的光电器件开发,比如,我们天天盯着舍不得挪开目光的液晶屏——你每天盯着石油看啥呢? 石油化工产品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超过5000种,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抛除已有成果,石油化工的未来发展空间也是无限大,作为有机化工的主力军,它与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分子自组装技术、粒子操控技术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互促互进的过程中,谁知道会生发出怎样的奇迹呢? -END-转载: 阿什卡国际油气软件 石油化工极简史(也是现代化工极简史)

晚潮|行走姑苏

□王华琪 比起苏州这个称呼,我觉得姑苏更有江南味。 “姑”,在吴语里只是个前缀,无意,但这女性化的文字给人温柔婉约之感;“苏”,则表示苏州地名由来。夏代有一著名谋臣胥,胥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地理,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故得吴地册封,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然而,一是年代久远,二是“胥”字冷僻,再加上在吴语中,“胥”“苏”两字发音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苏”虽是从“胥”字转化而来,可繁体的“苏”字草字头,左下一个“鱼”,右一个“禾”,正体现出江南丰草绿縟、鱼米肥美的特征。“姑苏”两个字和韵,发音短促,从江南人口中轻轻滑出,愈发显得含蓄、清丽、典雅。 姑苏的自然情韵、文化特性从这两字中就能显露出来。 姑苏有个古镇叫山塘。当地有民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把西湖与山塘联系起来是很有道理的,西湖有一条堤叫白堤,原名白沙堤,后为了纪念在公元822年至公元824年担任杭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感恩他为杭州做的功绩,改名白堤;苏州的山塘,则是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募工凿河砌堤而成。——两处风光,都记录了白乐天体察民情、系念苍生的兼济情怀。 有一次,美国朋友来,玩了杭州,自然想去苏州,于是就带他们游了山塘古镇。古镇有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与七里古街并行,河街相邻,江南水乡特色鲜明。游山塘古镇最好乘船,泡一壶碧螺春,船娘吱呀吱呀地摇着橹,游船悠悠晃晃,水面涟漪荡漾,时而有爬满藤蔓的拱桥俯卧水上,投下婀娜的倩影,穿着旗袍撑着绸伞的女孩儿三三两两的从桥上走过,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抖落在水波之上。河两岸是粉墙黛瓦的民居,疏朗有致,“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偶尔有妇女临河浣纱,游客咔嚓咔嚓地拍照,她们也不抬头,捣衣声随着一圈圈的波纹扩散开去,和着桨橹的节奏,成了一支特别婉约、悦耳的江南民谣。这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评弹乐音,弦琶琮铮,音调清厉,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轻清柔缓,估计是在演绎一段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豪杰故事吧—— 弃舟登岸。但见街面店肆林立,会馆聚集,踏着斑驳的青石板漫步老街,沧桑而又极富韵味的小楼一幢连着一幢,在其中散步,吴侬软语入耳,清淡茶香入鼻,悠闲情味入心。 在姑苏,许多园林蜚声中外,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所以园林也成了姑苏游玩必去之处。园林多为文人私家花园,传统文人写意山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作为游客,徜徉其间,移步换景,小巧玲珑中见莫测变幻,方寸之间显诗情画意。假山盘石,秀木鱼池,穿廊走榭,亭台书阁,是那么的精致典雅。一扇雕花窗,一池红锦鲤,三两竿修竹,四五只天鹅,足见布局之新巧;长廊迂回,小亭精巧,怪石嶙峋,幽兰清香,方觉情调之雅致。姑苏的灵动秀美尽在其中。 去年又去了一次姑苏。经朋友推荐,晚饭安排在老字号“得月楼”,尝的是“松鼠鳜鱼”等苏州名菜,喝的是同里黄酒。饭后走出观前街就踱到平江路,平江路虽与观前街仅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观前街鼎沸喧哗迥然不同,恍若两个世界。800多年来,平江路依然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淡了观前老街商业味,浓了温雅清丽姑苏情,这里更值得你慢慢地走,细细地品。累了,喝杯清饮,听评弹赏昆曲。走过悬桥巷,如果能记起洪状元娶赛金花的佳话,还可以好好地回味一番,徜徉在人群中,听着甜丝丝的吴侬软语,好像觉得哪个街角会走出那个风韵优雅的穿着旗袍、刺绣扇子半掩面的赛金花来呢! 江南是诗性的,诗性的江南秀丽多情,充满阴柔之美。清雅淡然的姑苏是一个端庄的姑娘,从旧年画上走出来,穿着旗袍,娉娉袅袅地走在山塘河的拱桥上,走在平江路的青石板上,丹唇微启皓齿如月。 行走姑苏,就是在等候一次美丽的邂逅。 作者简介:王华琪,杭州第二中学语文老师。 推荐阅读

落英

落樱 —陈晓 江南瑟瑟雨长长,樱落无声化雪芳。 不恋枝头昨日媚,春泥润入更添香。 《又落樱》 晨起落樱芳,金陵夜雨凉。 不恋春意闹,幽雅更添香。 20219412 青仙

头回知道春天来了

头回知道春天来了,在惊蛰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54分 将迎来“惊蛰”节气 二十四节气——惊蛰 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正式步入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原来这句是杜甫写的。杜甫还写过一句: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杜甫 清新起来充满柔和。一人诗语春秋。周总 理温柔敦厚,直达古风。:樱花红陌上, 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嫡仙直与景不隔,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 烟,嘘:点上~

IDC:2021年中国政府行业数字化转型10大预测

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已经形成一种新的常态。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对于疫情的防控、经济的复苏起到关键作用。中国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向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的过程中稳步前行,在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同时,不断的更新自身业务流程建设、拓展政务服务范围。   对此,IDC根据全球政府行业数字化转型2021年十大预测,给出了中国版本的趋势分析,如下:   预测1   到2021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网络信息监控能力的投入,致力于解决社会工程、社会欺骗、虚假新闻和其他数字宣传等问题。   预测2   到2023年,75%的中国政府机构将开始引入更加完善的用户信息和流程自动化能力,以实现实时处理公民服务。   预测3   到2024年,40%的中国政府机构将通过AI赋能的技术来招募、培训和留用关键人员,增强员工未来的工作能力。   预测4   到2024年,70%的中国政府机构将投资于集成化、云网监控、统一身份认证管理以及其他工具来推进多云环境中无缝部署服务。   预测5   到2022年,35% 的政府机构将停止寻求最佳(BoB)解决方案,转而选择阻力最小的方式,重新聚焦于云服务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提供的标准化应用程序组合。   预测6   为了确保有效的连续性运营效率,到2024年,中国将有25%的政府机构投资于基于数字化的运营模式,能够提供更加规范化的智能数字工作解决方案。   预测7   边缘侧的信息搜集与计算能力的实现正在改变公民体验。到2024年,20%的中国政府机构的数据将在传统的数据中心之外完成收集和处理,从而提高处理速度并缩短政府响应时间。   预测8   区块链的使用正在中国缓慢而稳步推进中。到2024年,50%的中国政府机构将使用由区块链提供支持的智能合约,以确保各部门和机构之间数据交换的透明性。   预测9   为保障公民与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到2025年,中国将有70%政府机构使用预测分析来识别、包含、衡量和应对安全风险,从而保护各处数字资产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预测10   疫情的影响将导致更多的服务回流到国内。到2023年,85%中国政府机构将进一步严格审查境外服务和云服务商的表现,以此来建立并增强服务的可信任度和弹性。   IDC中国政府行业与智慧城市研究组研究经理詹墨磊表示:中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在疫情防控、经济复苏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国政府数字化转型也即将迎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未来,中国政府行业数字化转型将继续秉持问题导向,统筹运用信息安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强化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助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本文来自IDC咨询,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对比性分析

     生产要素是不断演进的历史范畴,土地和劳动是农业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 工业革命后,资本成为工业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衍生出技术等生产要素。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数据要素被列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市场被列为要加快培育的五大核心生产要素市场之一,数据要素正在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数据与信息、知识、智慧的概念辨析 数据作为信息科学中一个基本但复杂的概念,对其理解离不开与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的概念辨析,Ackoff(1989)提出的DIKW模型(见图1)为此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分析框架。      图1:DIKW模型 DIKW模型表明,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存在逐级递升的关系。即从原始观察和量度中获得了数据,数据经过认知处理后得到信息,在行动上应用信息产生了知识,通过智者间的沟通及自我反省而利用知识会升华出智慧。因此,信息、知识和智慧实际是“更高阶”的数据。 其次,与数据和信息相比,知识和智慧更难被准确定义。知识是对数据和信息的应用,给出关于如何做(How)的答案,智慧则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意味,在很多场合与对未来的预测和价值取向有关。 此外,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在不同层面的价值体现有异。微观层面的数据价值体现为对使用者效用的提高,宏观层面则体现为从数据中提炼出的信息、知识和智慧,能够发挥乘数效应,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从数据到数据生产要素市场化 从数据到数据要素市场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大发展历程: 一是从数据到数据资源。数据的最初状态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统计或存储的数据信息,包括经济普查数据、日常业务处理数据及金融存贷款数据等,后期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开始重视数据的应用价值,这标志着从数据到数据资源的转变。 二是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要素。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是对数据生产价值与历史地位的极大肯定,也标志着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要素的转变。 三是从数据要素到数据要素市场化。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将数据市场与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并列为加快培育的五大核心生产要素市场之一,并明确提出了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2020年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202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再次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要求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加强地区间、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研究制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意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三、五大核心生产要素的对比性分析 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生产要素进行综合对比,探讨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同与不同。 表1: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生产要素综合对比      一是从要素主体特征来看,土地和劳动的主体较为单一,如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属于集体所有。资本和技术的主体较为多样,如资本主体可以是企业和个人等,技术主体可以是科研机构、企业以及个人等。但数据要素因其易获取、易传播的特点,主体比较繁杂,如数据产生者、数据存储者、数据处理者、数据应用者等多种主体。因此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数据确权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二是从要素权属界定来看,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均有确切的法律依据,权属界定相对明晰,如土地生产要素涉及土地所有权及由其派生出来的土地占有者、使用者和收益者,劳动涉及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及由其派生出来的雇主、劳动中介等,资本涉及资本所有权及由其派生出来的债权人、金融机构、金融中介等,技术涉及技术创造者及由其派生出来的技术受让者、技术应用者等。但数据要素因其强动态性的特点,权属流转较为复杂,相关权属问题需要通过法律进一步界定。 三是从价值溢出效应来看,土地和劳动的价值溢出不甚明显,不过高附加值地块以及高水平人才队伍价值溢出却是比较可观。资本和技术的价值溢出比较明显,资金流入与核心技术引入都会带来不菲的价值溢出效应。但数据要素因其全局性的特点,可兼顾各类要素实现资源统筹优化,继而实现价值倍增,如数据要素可提高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这些传统要素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以最优资源配置组合服务于整体生产,同时降低不必要资源的投入成本,创造更高的价值。 四是从交叉关联性来看,土地要素相对独立,劳动、资本、技术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交叉关联性。但数据要素因其强外部性的特点,与劳动、资本、技术均紧密交叉关联,如数据要素可深度融入劳动、资本、技术等每个单一生产要素,如人才大数据、金融科技大数据、知识产权大数据等,切实提高单一要素的生产效率,在此过程中数据要素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 五是从资源稀缺性来看,土地和劳动都不是无限可得的,稀缺性非常明显,资本和技术虽在一定前提下和一定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稀缺性,但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其稀缺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数据要素因其易收集、易复制的特点,基础资源非常富足,如互联网用户个体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政府经济普查、人口普查产生的大量数据、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大量数据等。 六是从资源均质性来看,资本的每一元钱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土地、劳动和技术存在一定的均质性。如一定区域内的土地没有本质区别,但不同区域的土地存在级差地租;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没有明显差别,但不同类别、不同区域劳动力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技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专利审查制度的出现和执行将这种差异缩小。数据与上述要素不同,一个比特数据跟另一个比特数据包含的生产价值完全不同,我们几乎无法用某一企业的数据量来衡量这个企业的价值或者进行横向比较。因此可考虑建立一种类似于专利审查的制度来衡量数据价值、数据创新及数据应用能力等。 七是从资源排他性来看,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排他性非常明显,技术和数据则具有较强的非排他性特征。比如一片土地或一座矿山,一个企业购买了使用权或独家开发权,其他企业就不能同时使用或开发。劳动和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同样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特征。技术则具有较强的非排他性特征,因此需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以鼓励更多的技术产出。数据具有非排他性特征,可以无限复制给多个主体同时使用,因此可考虑建立一种类似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具有排他性特征的权利制度安排,以激励数据的有偿供给和有效利用。 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简称国脉互联)于2005年2月注册成立,创新提出“咨询+软件+数据+运营”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是中国领先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营商环境、数据治理专业服务提供商,被誉为中国信息化民间智库知名品牌。 国脉研究院是国脉互联旗下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内设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营商环境评价中心、数字政府研究中心、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和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秉承专家、专业、专注的行为宗旨,是培育专家、引领潮流的摇篮。 来源:国脉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作者:田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