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读《四书章句集注》之中庸
2012-11-13 17:09:27
中○1者,不偏○2不倚○3、无过不及之名。庸○4,平常也。【《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
○1中
《書•大禹謨》允執厥中。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
○2偏
《左傳•襄三年》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舉其偏不爲黨。
《書•洪範》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又中之兩旁曰偏。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頗也。頗,頭偏也。
○3倚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異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異也。不羣之謂。《左傳•昭五年》薳啓彊曰:設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飮。又恃也。
○4庸
《書•臯陶謨》自我五禮有庸哉。
《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
《爾雅•釋詁》常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
《詩•王風》我生之初尚無庸。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偏此则遗彼,故不偏也;倚是则失非,故不倚也;过,则偏一端也,故无过也;不及亦失一端也,故不及也;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5”不执于彼此,不分别于是非,不执于色亦不执于空,非色非非色,非空非非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6。至人之心若镜,不将不迎,故能胜物而不伤。○7(驰心于知识之人,精心于此一物即不能精心于彼一物,这即是不胜物也;夺情于好恶之人,匿情于好恶的人,匿情于此物即会抗拒于其他之物,这即是不胜物也。若万物挠心这是己伤,屈物以从己之好恶这是物伤,不将不迎主客自由而无限隔的相接,此之谓不伤○8。儒释道皆治中也!然今中国人以无公德显名于世,若古圣知此奈若何?建国初斗私批修,而定“十年浩劫”!现行特色社会主义,名实相副乎?何西人走资本主义道路笑社会主义侵犯人权哉!怪哉乎?道传中却失中也,人生无常道亦无常哉!】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5《中庸章句》。
○6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悟道之引也。《六祖皆金刚经》。
○7《庄子•应帝王》。
○8徐复观《游心太玄》
天命○8之谓性○9,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0。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即心即理】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有形即有文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这样说好像是向着理说,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不可。】,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故有当体自足,仁者本心,觉悟自性,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之修。】。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8 命
《書•堯典》乃命羲和。
《書•大禹謨》文命敷于四海。
《周禮•春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二曰命。
《商书•说命上》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使也。从口令。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